当前位置: 江门节点 紫花岗烽火台

江门古炮怎么“跑”到了会城

转载来源:江门日报    发布时间:2008-09-04

大炮威风凛凛地陈列在会城象山顶上,炮身上的铭文还隐约可见。

近日,有市民致电本报记者称,在会城象山有两门威风凛凛的大炮,其中有一门带有铭文,上面刻有“新会县江门碉楼奉”。市民不解,江门碉楼的古炮,为何“跑”到会城来了?记者查阅历史后,发现这两门古炮记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见证了清代新会洪兵造反的过程。

江门炮台有两座

近日,记者来到会城象山重访这两门依然威风凛凛的大炮。大炮在象山山顶上,不少市民在旁边悠闲乘凉,一些小孩还开心地摸着大炮,调皮的甚至爬上大炮把它当马骑。

记者细看古炮的铭文,只见炮身刻有“新会县江门碉楼奉/宪饬铸/海字第×××号/炮台位重叁仟斤/嘉庆十四年拾月置/炮匠/关明正 麦万聚/炮匠利盛隆 梁万盛”的字样。

据当地学者介绍,江门炮台有两座:一为东炮台,建在水南村的东北角(今东炮台桥脚),正对北街滘;二为西炮台,建于沙仔尾的河畔,正对礼乐滘。这两座炮台建于何时?地方文献没有收录。据古炮铭文“嘉庆十四年拾月置”推断,当建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冬,跟崖门东新炮台建于同一年。陈列在象山的大炮就是江门炮台上的大炮。

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广东天地会在各地先后爆发了造反运动。在新会的天地会首领陈松年、吕萃俊,以江门为中心,积极部署起事前的各项工作。此事被新会知县陈应聘得知后,深感势单力弱。为了自保,陈应聘组织了一个应变班子,并制订一个固守城池的计划。为有利于固守,他们想到江门炮台的大炮,于是便发生了一场大炮的争夺战。

关于这次大炮的争夺战,《冈城枕戈记》有较详细的记述: “六月二十四日。邑侯谕江门六庙值事缴炮。缴炮谕至,值事等抗言,江门亦属要隘,现议修复炮台,请留防堵。邑侯许之,并谕速修炮台。七月初二日,邑侯再谕江门缴炮,并缴县张景堂速运回城。初四日。屡谕江门缴炮不应,邑侯特遣陈殿桂等往取。传请六庙值事无至着,谨于传单上签一“允”字。俄而,有数十人拥入庙,称:‘炮须留守江门,不能取。’诸神见其来势甚凶,恐有变,遂还。”

当时整个江门已被陈松年、吕萃俊为首的新会天地会所控制,不管六庙值事们心里是否愿意,也只能言听计从;再说,江门炮台的大炮,是攻城的重武器,岂可轻易地让陈应聘取走?

“洪兵”攻打会城兵败留下大炮

咸丰四年七月十五日,陈松年、吕萃俊在江门狗山祭旗宣布起义。随即按既定部署,率领部众,史称“洪兵”,从四面八方向新会县的最大堡垒——会城出发。起义军霎时将会城包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攻破新会县城,新会洪兵曾采取多种多样的战术攻城,但仍以炮攻为主。为此,他们不仅将江门炮台的大炮,而且把崖门炮台的大炮一起调来,参与攻城的战斗。

据《冈城枕戈记》载:新会洪兵在猪山筑炮台,炮轰北门。在槽山筑炮台,攻击西门与象山等处;在大校场筑炮台,猛攻北门;在东门外粪地筑炮台,攻击东门;在河南民居上,置大炮,攻击蟹口城(俗称崩城)。这些炮台,有时昼夜攻击,有时轮番发炮,弹如雨下……但始终轰不开城墙缺口。

咸丰四年八月十四日晨,省城援军数千人抵达会城。当时,新会洪兵因县城久攻不下,帅老兵疲,斗志已丧。在内外夹击下,一经接触,随即败退。这样,所有参与攻城的大炮便留在了会城。

当地学者表示,目前陈列在象山的古炮,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其见证了江门东、西炮台的历史,也可能是咸丰四年新会洪兵造反留下来的惟一见证物。(文/图 本报记者 谢富瑞)

征稿启示

《侨乡春秋》是本报的品牌性版面之一,对于丰富和保存江门地方史有一定辅助作用,受到读者的关注。本版欢迎对江门五邑的人物、历史事件有一定研究的作者投稿。来稿以2000字左右为宜,直接寄本报《侨乡春秋》栏目或者本报邮箱tg@jmrb.com,并请注明作者的邮编、通信地址、电话联系方式。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要求:有可读性;历史资料有出处;最好配图片。另外,由于文责自负,请作者慎重对相关史料进行筛选,对相关访谈内容进行核实,减少并尽量避免史实性差错,并自留底稿。来稿一律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