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门节点 慈元庙

新会崖山祠与“国母诞”

转载来源:江门日报    发布时间:2007-06-20

6月12日,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在崖山祠举行“国母盛诞”活动,纪念国母杨淑妃坚贞不屈、慈满天下的节烈精神。活动吸引了2000多名粤、闽、桂三省区,港澳台众多南宋君臣后裔、热心人士及观光游客参与。

当天,崖山祠活动丰富,气氛热烈,香烟缭绕,爆竹声声。除了举行宋皇祭天、崖门祭玺、国母盛诞和群众致祭盛典之外,更有丰富多彩充满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等。

2007年6月12日(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是在南宋皇朝最后关头,两扶幼帝登基、率领数十万军民抗击元军进犯,最后在新会崖海之滨蹈海殉国的南宋杨太后诞辰764周年。这天,在新会崖山祠,为纪念杨太后及为抗御元军战死的无数南宋军民而从明代开始搞起的“国母诞”祭祀活动,在断祭70多年后隆重重演,因其蕴涵着深厚的国母文化情结,传承着南宋军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引起了各界的热烈反响。

新会崖山祠为何会引起历代史学界、文学界的如此关注?“国母诞”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近日,笔者沿着历史的轨迹,专程到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重游700多年前宋元崖门海战遗址,追怀那段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历史。

1明代陈白沙倡建崖山祠 行宫建成一庙二祠格局

崖山祠其实是大忠祠(三忠祠)、慈元庙(全节庙、国母殿)、义士祠(忠义坛)、寝宫、正气亭、白鹇冢等祠庙群的总称。其所建之处正是700多年前,导致宋元两朝更替的那场崖门海战中,南宋朝廷指挥军民抵御元军的行宫遗址之地。笔者来到新会崖门出海水道东侧的古井镇官冲村,只见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崖山祠建筑群北靠崖山,南临崖门出海水道,紧锁珠江水系八大出海通道中的崖门、虎跳门两大出海口,地形险要,气势宏伟。

据史书记载,崖山祠初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成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兴建时间持续达17年之长。关于它的兴建,有着一段与明代理学大儒陈献章(陈白沙)的渊源传说。

宋亡元兴后,元朝统治者对南宋残余势力进行了残酷的清剿,作为南宋流亡王朝最后根据地的新会崖山地区,更成为被清剿的重灾区,所有的有关南宋史迹被毁为废墟。百年后,元朝又被明朝取代。明成化年间,时被誉为理学大儒的陈献章,辞去翰林院检讨之官职回归家乡新会专意研学,设馆授徒。他多次专程崖山吊古,眼见南宋行宫遗址一片颓垣败瓦,“野鬼还将野火烧”(陈献章《登崖山观奇石诗》)的荒凉景象,感怀南宋君臣军兵义士爱国抗敌、宁死不屈的壮烈精神,遂向时任提学佥事的陶鲁鼎力建议建祠,得到陶鲁的认同,认为“崖山宋亡虏二百余年,莽为丘圩,甚非所以表异先贤,教德劝忠之意也”,于是积极向朝廷奏请建祠于崖山,以祀宋丞相文天祥、陆秀夫、太傅张世杰三人,朝廷恩准,赐额大忠。大忠祠于1477年建成后,陈献章专为大忠祠写了“宇宙万年无此事,春秋一例仿诸公”的门联。祠内塑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雕像,三像神情肃穆,正气凛然。四壁上展出他们三人的生平事迹和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颂诗。(据清道光年《新会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

到了明朝弘治四年(1491年)夏天,时任广东右布政司的刘大厦来新会,陈献章奉陪游崖山。两人眼见大忠祠四周的南宋崖山行宫遍地残垣断壁,感慨万分。陈献章乘机以诗言意呈上一首七律:“海上一陵何处封,刘翁今日问陈翁。天翻地覆诸王世,草死崖枯十月风。慷慨尚余精爽在,依稀犹作梦魂通。江山指点真还我,栋宇商量果待公”,以此来建议兴建纪念和祭祀南宋杨太后和宋帝昺的祠庙。刘大厦欣允,并向朝廷奏请,获降旨准建。陈白沙门生——新会三江乡宋皇后裔乡贤赵思仁出资助建。到弘治七年冬(1494年),继大忠祠后,在崖山原南宋行宫故址上,又建成慈元庙(俗称“国母殿”,又称“全节庙”)。慈元庙建成后,陈白沙非常兴奋。1499年,高龄71岁的陈白沙以其独创的茅龙书法亲笔撰书监刻了600余字的《慈元庙碑》,详细记述了筹建、兴建慈元庙的理由和经过,以及透析了宋朝败亡的因由教训。《慈元庙碑》高1.8米,宽1.05米,字迹苍劲雄浑,遒劲峻峭,飞白洒脱,大有力透石碑之功,集中了陈白沙茅龙书法行草兼备的艺术精华,被历代史学家和书法家誉为“岭南第一碑”。陈白沙撰书刻碑后的次年即辞世,此碑可算是他的绝世之作。崖山祠在此后的500多年间虽曾几度荒毁,此碑虽有局部损破,但仍得以保存至今,实属万幸。作为国宝级祠藏特级文物,现陈列于崖山祠新建的古碑廊内。

慈元庙建成后,又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其右侧增建忠义坛,以纪念抗元死难将兵义士。到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把忠义坛改建为祠庙形制,为现今之义士祠。至此,在南宋崖山行宫故址上,形成了“一庙(慈元庙、全节庙)二祠(大忠祠、义士祠)”为核心的崖山祠。

2明清以帝王仪制祭祀崖山祠 国母诞应运而兴传承500年

进入崖山祠头门,只见迎面两棵红灿灿的凤凰花。树后是一排三栋歇山顶朱墙、金色琉璃瓦、典型宫殿式、突现皇家气派的祠庙,正中最高最具规模的便是慈元庙。庙内供奉着“故宋景炎太后杨氏神位”和仪态端庄秀丽慈祥的杨太后塑像,所以民间又把此祠俗称为“国母殿”。殿内墙壁展出杨太后和宋帝昺的生平事迹简介。

此祠与别的祠庙最大的不同是,它在广东省内独享皇家祠庙的形制和尊荣。为何如此?笔者采访了上世纪90年代中、主持修葺重建崖山祠的新会县原副县长、原县委统战部长彭陵。彭陵指出,据《新会县志》记载,1494年慈元庙建成当年,明弘治朝廷诏令广东布政司对崖山祠“转属支给官钱”,规定“如古帝王仪制,(由)县官率属官行礼”的规格每岁致祭一次。1500年的明弘治十三年,时任佥事的徐紘奏请把慈元庙祭祀之事入祀国家祀典,朝廷准其奏,不但明确“祀典如祀历代帝王”规格,而且还赐额“全节”,所以慈元庙又称“全节庙”。从那时开始,明朝的历任新会知县每年均需率属官前往崖山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由于南宋流亡皇朝在崖山建立行宫时,小皇帝赵昺年仅8岁,朝廷所有重大事项和抗元部署,均由临朝听政的杨太后及陆秀夫、张世杰等众大臣商议后作出决策。人们感念杨太后临危受命、坚贞不屈和慈满天下之德,所以崖山祠祭祀大典选在杨太后生辰之日的每年四月二十七日(有说是每年清明和重阳的春秋两季择日祭祀),又因民间多把皇太后习惯称为国母,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此祭祀在民间也就被称为“国母诞”了。

崖山祠每年的国母诞祭祀活动,到了清朝曾一度中断。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廷为了防范反清复明,割断沿海群众与台湾郑成功等的联系,颁发严苛的“迁海移界令”,迫令海边50里范围内毁村内移,南海之滨的崖山祠因此而祠废祀停,中断了28年。直到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以利统治,取消“迁海移界令”,还“命修历代帝王陵寝及往圣贤祠墓”。4年后,崖山祠奉行重建,还添设头门一座,并明确重申,祀典仪同帝王。重建直至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祭祀活动得以恢复。

此外,在明代崖山祠的祭祀中曾发生过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明嘉靖九年(1530年),那时的崖山祠所在的崖山岛还处在崖门出海口的万顷波涛中(后经数百年上游泥土冲积,沧海变桑田,现已与陆地连接),每年祭祀非舟楫不能达,如遇风雨极为不便。时任巡按御史的李美惧怕舟楫劳顿,在新会县城北郊的圭峰山上,另建祠庙祭祀,崖山祠因而被荒废。人们普遍投诉认为,李美“以神就人”做法不当,所以,时任巡按抚部蔡半洲和巡按侍郎姚泽山把投诉上呈获准,崖山祠复修重祭。

此后,崖山祠国母诞年年致祭。民国后由官祭变为民祭。上世纪的1937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府主席林森曾大张旗鼓,坐炮艇前往崖山祠祭祀过。

在悠长的500年间,崖山祠国母诞虽有中断,但民间的祭祀活动不断。直到1943年,日寇侵华占领新会,侵略军惧怕崖山祠内涵的爱国主义民族正气,把包括大忠祠、慈元庙、义士祠和寝宫在内的所有崖山祠建筑物夷为废墟。从此,崖山祠的国母诞大型祭祀活动中断了,但民间仍有各地群众自发组织的国母诞,如去年福建晋江就有300多人自费不远千里专程到修复后的崖山祠致祭。

3 崖山祠三度被毁多次重修扩建 周恩来董必武等曾先后视察

在崖山祠500多年历史中,曾遭受三次彻底的废毁,一次是明嘉靖的迁祠圭峰山;一次是清康熙“迁海移界令”;第三次是日寇毁祠,但也经历过多次重大的重修或扩建。       新中国成立后,新会县(市)、区人民政府斥资和热心人士捐资,分别于1956年、1959年、1979年、1982年、1995年和2005年先后6次对崖山祠重建、修葺和扩建。尤其是2005年新会区委、区政府委托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对崖山祠的修葺扩建是投入资金最多、规模最宏大的一次。此次修葺扩建历时一年多,不但对崖山祠原有的全部寺、庙、祠、亭、廊、园、宫进行了彻底修葺,而且新增了全国最大的仿宋战船标志性建筑、全国最大的传国玉玺雕塑、全国最大的“慈”字碑刻、全国唯一的蟠龙山桔园,全省最长的诗书碑廊等新亮点,还展出了反映宋元崖门海战的连环国画长卷,使之成为闻名海内外、以古代海战为主题的知名景区。

崖山祠因其承载着那段壮烈厚重的历史和忠贞节烈的爱国主义正气,历来是人们祭祀忠魂、游览观光的历史圣地,历代文人墨客更创作和留下了6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书法佳作,创出了在中国古代史上,因单一历史事件而衍生出的史诗文化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不但在崖山原南宋行宫的废墟上重建崖山祠,而且根据史实不断修葺扩建,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1958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崖山祠故地考察时指出,崖门古迹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要想办法保护好建设好。随后,董必武、郭沫若、陶铸等中央领导先后亲临视察,还留下了多首诗书佳作。文/图 黄少玮